▌當前國內速凍食品市場發展情況如何?
國內速凍食品市場發展已進入穩定狀態,但B端市場整體發展仍然較慢。中國餐飲行業在過去幾年中表現出穿越周期的穩健增長,但速凍食品的行業增長主要體現在C端家庭消費,其在整個餐飲市場規模中的占比偏低。通過內部比較各子領域滲透率、外部橫向對比海外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們認為目前中國速凍食品在火鍋類賽道應用已經較為廣泛,但其他領域滲透率還有提升空間。
▌中國餐飲行業穩健增長穿越周期
中國餐飲行業持續穩健增長,孕育龐大商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餐飲收入實現42,716億元,比上年增長9.5%,首次超過4萬億元大關。
數據還顯示,2018年全國餐飲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1.2%,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餐飲消費成為國內消費市場的重要力量。外賣、團餐、婚慶喜宴等新業態新模式領跑餐飲市場。
但是中國餐飲市場在業態、質量、地域、城鄉等方面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
整個餐飲產業鏈發展不完善、產業集中化程度不高、缺少享譽全球的餐飲品牌、人均餐飲消費水平很低,美國人均餐飲消費水平是超過中國數倍以上。在4萬億的市場中卻沒有一家巨頭企業,市場份額分散程度極高,中國餐飲業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餐飲B端速凍食品市場仍有孕育大公司的機遇
速凍整體市場規模仍在穩健增長
中國速凍食品整體市場規模增速保持平穩。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中國速凍食品市場規模從2013年的828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23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0.5%。
未來,速凍面米制品、速凍火鍋料制品市場規模將維持穩定增長,促使中國速凍食品行業整體市場規模持續增長,預計2019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467億元。
橫向對比B端滲透率有提升空間按直接銷售對象劃分,速凍食品可分為C端零售和B端業務兩類市場。
零售市場直接面向家庭消費,產品集中在大型商超、便利店等零售終端進行銷售,其消費量是由人均消費量和消費人數決定的;業務市場主要面向餐飲業消費,客戶主要為酒店和快餐業,以及學校、軍隊、機關單位等集體食堂。
從消費規模來看:
我國速凍食品較國外差距明顯。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數據,目前我國人均年消費量僅約10千克,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居民的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升,加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社會分工細化,生活節奏日益加快,速凍食品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成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我國對速凍食品的消費需求將逐漸與發達國家靠攏。因此,我國速凍食品行業發展空間仍較大,市場潛力被業內看好。
從消費來看結構來看:
對比海外中國的B端消費市場占比偏低。中國速凍食品的消費正逐漸從以往的季節性消費,向日常消費轉變;目前過半以上仍集中在家庭消費,餐飲業業務端消費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而在發達國家,餐飲業務B端占比通常在50%以上,雖然餐飲環境的不同難以簡單對比來判斷市場規模,但現代餐飲業規?;?、集約化、品質化的需求仍為B端速凍食品的需求創造了市場空間。
▌米面及火鍋調料之外,下一個好賽道是什么?
就B端市場而言,目前速凍食品在火鍋賽道應用已經較為廣泛,但其他領域滲透率還有提升空間。速凍食品進餐飲渠道,除了傳統的火鍋店、餃子店,速凍魚糜制品、速凍肉制品還先后打入了關東煮、麻辣香鍋、麻辣燙等餐飲業態,一些速凍面條制品還進入了燜面店、粥鋪。
借此契機,速凍食品在外賣餐飲中需求快速增長,特別在麻辣燙、燒烤、冒菜、速食便當等餐飲形態中使用廣泛。
我們認為,衡量一個速凍食品品類市場空間應該從市場角度和公司角度來看。市場角度主要看受眾基礎(人數)、消費頻次(次數)和客單價情況(價格);公司角度主要看標準化程度(規模)、技術壁壘(競爭力)、下游集中度(客戶)等指標。
對比分析來看,速凍米面、速凍肉糜和火鍋底料等賽道已經證明其龐大的市場體量和較高的產品標準化成都,而速凍點心等賽道值得關注。
▌我們為什么看好餐飲速凍B端市場前景?
隨著速凍食品行業的競爭日益加劇,我們判斷速凍食品B端市場未來市場前景十分可觀。在當前的競爭形勢下,依附于零售終端的銷售模式已難以滿足速凍食品企業的快速發展,加大對餐飲渠道的開發力度,將是業內各企業的迫切之選。
行業整體:分散化趨勢下B端市場價值凸顯
當前餐飲行業正呈現競爭者不斷涌現、模式技術更迭加快的階段,為B端市場的整合埋下了伏筆。我們認為在餐飲行業日益多元、團餐及外賣等形式發展迅速的背景下,面向餐廳的B端速凍食品市場成長空間巨大。
中小型餐飲企業不斷涌現加劇競爭
國內餐飲行業整體增長穩健,限額以上占比進一步下降。2019年4月社零餐飲收入3,281億元,同比增長8.5%;1-4月收入13,925億元,同比增長9.3%,相比1-3月增幅有所回落,主要是今年4月節假日天數同比減少兩天所致,剔除影響后增速預計環比持平。
4月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691億,同比增長4.8%;1-4月收入2,921億元,同比增長7.1%,增幅同樣出現下降。整體看餐飲消費增速表現穩健符合預期,此外限額以上單位收入增速持續慢于整體收入增速,表明餐飲業整體多元化、分散化結構未改變。
團餐、外賣等形式餐飲快速發展
從中國餐飲集團百強情況來看,在市場的重新洗牌下,大眾餐飲成為市場新的主體。
中國飯店協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特色餐飲50強營業額合計超過1,000億元,杭州飲食服務集團有限公司以其近60億的營收繼續蟬聯百強榜首?;疱伈惋?0強營業額合計超過440億元,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領軍企業,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小龍坎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進入前三甲。
從盈利能力角度看,火鍋及團餐營業額增速較高,中式正餐及休閑餐的利潤率水平較好。
2017年接受統計調查的企業中,火鍋和團餐企業整體營業額增速均超過24%,體現出這兩個市場的快速擴張,背后實際上是火鍋門店增多以及團餐消費場景增加在支撐。而從利潤率角度來看,中式正餐以平均56.0%的毛利率以及6.8%的凈利率領先其他細分板塊,可以看出定價較高、較為正式的正餐盈利能力較好。
從門店和員工規模來看,團餐的增長速度亮眼。2017年團餐門店數量以及員工數量的同比增長分別達到33.8%和28.7%,在各細分領域中均位居榜首(休閑餐未披露數據)。目前中國的團餐消費者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以學生和白領群體占比最高,這類人群對團餐健康品質的追求明顯高于價格、菜量等因素,體現出團餐消費者在餐標、健康、消費場景、服務方面的升級需求。
在餐飲市場中,外賣業務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根據Analysys易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第4季度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整體交易規模達1,406億元人民幣,環比上漲10.2%。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達108%,我們預計19Q1能夠維持90%以上高增長。
從2019年2月DCCI最新的市場調查顯示,美團外賣以64.1%的市占率一馬當先,持續鞏固優勢地位。美團在競爭相對激烈的一線城市比低線的城市中具有市場更具競爭優勢,與高品質供應商的商業關系更加密切和穩定,同時配送服務也更加優質,解決了一線城市高質量用戶的主要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在餐飲行業日益多元、團餐及外賣等形式發展迅速的背景下,面向餐廳的B端速凍食品市場成長空間巨大。限額以上餐飲企業收入增速持續慢于整體增速,表明直接面向C端的餐飲服務競爭持續加劇,而隨著中小型餐飲企業的不斷涌現,B端業務或許是下一個發力點。
此外,團餐、外賣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為B端菜肴產品的市場增長提供了廣闊空間,因為相當多團餐、外賣商家烹飪水平不高、時效性要求較強。綜上我們認為未來面向餐廳的B端速凍成品、半成品食品市場空間可觀。
供需雙方:央廚+門店模式可實現雙贏
對于速凍食品生產商和餐飲門店供需雙方來說,餐飲速凍產品可幫助雙方解決各自痛點。生產企業具有較強的研發能力、規?;a能力和穩定的品控能力;餐飲門店則具備網點優勢。對生產企業來說,B端客戶更具規模優勢,可幫助其擴大收入規模和業務布局;對餐飲商家來說,集中采購有利于降低成本、維持品質,保持適當的外采菜品比例有助于自身業務的優化。
對生產企業來說,B端更具規模優勢
一方面,B端客戶采購具有規模優勢,相對C端客戶更為穩定。B端客戶的規模體量大、合同簽約模式下需求可預測且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對于速凍食品生產企業來說市場拓展效率更高。
我們分析了部分餐飲上市公司2018年供應商采購的集中度,前五大供應商占比均在20%及以上,其中部分甚至超過35%。因此如果能夠維系好有規模優勢的B端客戶,速凍食品生產商的收入來源可以獲得一定保障。
另一方面,借助B端客戶的連鎖門店網絡,生產企業可以更快實現擴張。連鎖餐飲企業通常面向全國布局,單一企業的門店布局有局限性,異地擴展又存在較高不確定性,如果通過中央廚房的模式同時向其他餐飲企業供應成品或半成品菜品,能夠解決生產企業擴張較慢的問題。
對餐飲商家來說,有利于降低成本、維持品質
一方面,小規模的餐飲商家自己制作菜品不具備規模優勢。餐飲門店關店迭代加快、規模普遍偏小,難以實現規模優勢。2015年1~10月,中商數據在上海數百個餐飲商家中進行大范圍調查,發現傳統餐飲品牌的平均生命周期已經從2013年的2.9年縮短到了2.1年,經營峰值也從一年縮短至6個月。
廣大中小規模餐飲商家在原材料采購方面不具備規模優勢,因此通過成品或半成品的速凍食品采購可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小規模的餐飲商家缺少專業廚師技術支撐。在人工成本高企的背景下,維系自身的廚師團隊將帶來較大的人工成本。
速凍菜品生產企業具備工業化生產優勢,如果餐飲企業選擇從菜品生產商的中央廚房直接采購,則到店后僅需要進行簡單的加熱烹調處理,則可以減少對店內廚師的制作依賴,可以提升供應服務能力、降低人工成本、維持菜品品質。
▌面向B端市場,速凍食品企業需要何種特質?
中國餐飲市場有自身特色,優秀的速凍食品企業需具備四大特質。中國餐飲市場受中餐標準化程度低、連鎖餐飲店規模較小等因素影響,速凍食品B端渠道占比難以達到海外成熟市場水平,但在當前占比偏低的情況下部分品類仍有可觀提升空間。
基于中國餐飲市場的獨特性,我們認為未來在餐飲B端市場能夠脫穎而出速凍食品企業需要具備四大要素: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中央廚房生產能力、冷鏈運輸配送能力以及深度分銷能力。
借鑒海外經驗,辨海內外速凍市場差異
海外成熟市場速凍食品B端占比較高,甚至超過C端市場,但中外餐飲市場的差異導致國內短期來看速凍食品仍然會以C端為主。美國及日本速凍食品B端銷售市場產量及產值占比均過半,但受中餐標準化程度低、連鎖餐飲店規模較小等因素影響,B端市場(尤其是菜肴、點心類)短期內難以超越C端零售。
海外市場B端速凍食品消費占比高
美國速凍食品B端市場占據主流。根據Datamonitor的數據,1992年美國速凍食品B端市場消費量達757.4萬噸,占總產量的57%,B端市場產值518.1億美元,占總產值54.7%。其68%的預制食品和66%的禽肉類產品產量是在零售市場銷售,除此之外其他產品(如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均以B端消費為主。
日本速凍食品消費呈現波動升上趨勢,B端消費已經成為主流。根據日本速凍食品協會公布的數據,2017年日本國內速凍食品產量及產值分別達到160.1萬噸和7,180億日元,均創下十年來新高。
從銷售渠道來看,B端市場產值及產量占比分別達到57.9%和59.3%,兩者均長期保持在55%以上的多數水平,已形成成熟穩定的渠道分布。
中餐標準化程度偏低、連鎖規模占比較小
由于餐飲市場及習慣的差異,中國速凍食品餐飲B端市場的發展程度及長期滲透率可能難以達到美日的水平。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一是中餐標準化程度偏低,因此速凍預制菜品的占比將會相對有限。
中餐屬性決定中餐標準化程度中短期難以提升,現階段中餐的標準化或還是個偽命題,食材、加工、料理每個環節都有非標因素。
與發達國家餐飲發展的過程相比,中國餐飲行業標準化程度低及產品質量不穩定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痛點,將持續影響著餐飲行業的整體效率。
二是中國餐飲行業連鎖化程度低,整體呈現小、散、弱的格局。
美國快餐特許經營企業的發展對餐飲業的影響巨大。在美國餐飲市場中,TOP50餐飲公司的市占率約為28%(中國僅約5%),其中25家為快餐餐廳。
總而言之,20世紀7、80年代,標準化水平較高、食材相對單一的快餐店的崛起,簡化了食材需求,為速凍食品B端市場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契機。而中國餐飲連鎖化程度低、品牌規模優勢弱,速凍食品B端市場發展先天優勢不足。
盡管先天市場條件存在差異,但中國B端速凍食品市場仍然有一定發展空間。正如我們前文所述,對于速凍食品生產商和餐飲門店供需雙方來說,餐飲速凍產品可幫助雙方解決各自痛點。
考慮到部分整體龐大的餐飲市場規模、部分領域嚴重偏低的滲透率,我們認為中國餐飲行業仍有望支撐數家有一定規模體量的B端速凍食品供應商。
▌四大要素決定速凍食品餐飲企業競爭力
基于中國餐飲市場的獨特性,我們認為未來在餐飲B端市場能夠脫穎而出速凍食品企業需要具備四大要素: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中央廚房生產能力、冷鏈運輸配送能力以及深度分銷能力。
要素一:產品研發創新能力
產品設計的源頭,應該基于使用者(餐企端)的需求和消費者的消費體驗,繼而做到兩者的融合。
隨著80、90乃至00后逐漸成為餐飲消費的主體,餐飲產品也必須隨之進行調整創新。年輕消費者對菜品的需求從“大而全”轉向“小而精”,重視產品的新穎、健康、美味,菜品的創新周期必須跟上消費者的需求。此外,當進入到全國不同的區域時,產品口味需要因應市場變化,這些都對餐飲及食品企業的研發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比A股上市的部分餐飲、食品公司研發方面的投入,可以看出食品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通常更高。
從研發開支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來看,2018年惠發股份、三全食品、廣州酒家占比較高;從研發人員占比來看,惠發股份、海欣食品、廣州酒家較為領先。
從2018年的研發投入絕對值及增長速度來看,三全食品、安井食品、廣州酒家相對突出。對比可以看出,食品企業相對餐飲企業可以更加專注產品的研發創新,因此速凍食品生產企業面對B端餐飲門店具備一定優勢。
要素二:中央廚房生產能力
不同于C端零售,面向B端銷售的速凍食品更適合冷藏類產品。冷凍與冷藏產品的主要差異在于溫度,其中冷凍食品溫度低可達到零下18度,適合保存魚蝦肉類生鮮等食品,避免腐敗變質;冷藏食品一般保持在1-10攝氏度,適用于大多數蔬菜、水果及剩余食物菜品的保存。
冷藏類食品在加熱過程中溫度提升幅度小,食品口感等方面體驗優于冷凍食品。B端銷售過程中不存在C端所面臨的銷售周期不確定、運輸距離不確定等問題,因此可以適用冷藏類食品。
中央廚房是生產冷藏食品的理想基地,在B端冷鮮食品銷售過程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于餐飲連鎖門店全國分布廣泛,速凍食品生產企業需要在不同區域設立生產基地以實現高效供應,中央廚房模式將大有用武之地。中央廚房最大的好處就是通過集中規模采購、集約生產來實現菜品的質優價廉。在需求量增大的情況下,采購量增長相當可觀。
為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形成集約化、標準化的操作模式,中央廚房對原料采購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2016年我國限額以上連鎖餐飲企業數912家,中央廚房普及率達到70%,即擁有央廚的限額以上餐飲連鎖品牌為765家。另外根據速途研究院數據,2016年國內中央廚房累計投資額已經達到4.2萬億元。
作為行業內的傳統玩家,餐飲企業通常采用“中央廚房+連鎖門店”的傳統模式。然而隨著網購、外賣、最后一公里到家等新消費的基礎設施加速完善,我國中食產業(區別于內食、外食,定義為在外購買帶回家簡單加工的即食食品)快速崛起,傳統模式逐漸迭代演變出了“中央廚房半成品+全渠道銷售至終端用戶”的模式。未來中央廚房的數量、規模和選址將影響速凍食品企業面向B端的供應能力。
要素三:冷鏈運輸配送能力
中國生鮮食品流通效率低下且安全問題突出。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22%、34%、41%,冷藏運輸率分別為35%、57%、69%。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
對于速凍食品生產企業來說,自建冷鏈運輸網絡成本高昂,戰略合作或是主要對策。從冷鏈物流的產業鏈條來看,高成本主要體現在中下游的冷鏈倉儲和流通環節,冷庫建設成本高、冷藏車等冷鏈設備的投入大,且冷鏈技術要求較高。
對于速凍食品生產企業來說,自建冷鏈網絡雖然能夠實現更高的控制程度,但初始投入過大、規模效應有限等問題將制約企業利潤。而選擇與專業的運輸公司合作將實現雙贏。
要素四:深度分銷能力
受餐飲企業高度分散的格局影響,速凍食品企業要想做大業務規模必須具備優秀的深度分銷能力。雖然近年來出現了部分連鎖餐飲龍頭企業,但整體來看中國餐飲行業規?;?、連鎖化的提升還不明顯。
我們對比了2011年以來限額以上餐飲企業收入占社零餐飲收入的比值,發現2013年之前比值呈上升趨勢,但近年來則出現明顯的階梯下降態勢,表明行業分散化的格局或在加劇。從結構上看,快餐連鎖品牌占比大幅增加,正餐連鎖品牌小幅下降,新興品牌的規模通常較小,因此也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分散的趨勢。
面對下游的分散化市場,速凍食品企業需要加強深度分銷能力。速凍食品企業自身難以開拓及維護數量龐大的潛在B端客戶,因此需要依靠經銷商在各自市場領域的渠道分銷與客戶維護。
以安井食品和廣州酒家的經銷商發展數據為例,安井食品成熟市場經銷商進行動態調整優化,整體數量略有減少,但西南地區同比增長32.5%主要是四川建廠并于2018年年底試生產帶來西南地區經銷渠道進一步下沉所致;廣州酒家經銷商數量同樣出現調整,目前整體仍主要集中在廣東省內,省外拓展待產能釋放后持續深耕。
▌聚焦細分市場,速凍食品B端下一個發力點在哪里?
我國冷凍食品行業在前十年發展和積聚基礎上,新世紀初面臨發展機遇和嚴重挑戰的關鍵時刻。根據中國食品報的估計,全國現有大小冷凍食品廠近1,000家(真正意義上0-15°C冷藏食品企業已有出現,但不多),形成億元銷售量的冷凍食品企業約有50家,已形成十來個著名品牌,占到市場40%以上的份額4。
在當前的速凍食品餐飲B端中,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成熟的細分市場領域。速凍湯圓、水餃中,三全、思念、灣仔碼頭已經成長為行業巨頭;火鍋丸子、肉制品類別中,南方以海霸王、海欣為領頭企業,北方則以山東惠發、佳士博為代表,華東則屬安井較為突出;速凍點心小吃類的企業有利口福、阿諾、安井、金城等企業;在冷鮮肉領域,雙匯和雨潤依然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除了速凍米面和火鍋調料產品,未來哪一個品類有可能再出現面向B端的大型速凍食品企業?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面向B端市場有發展潛力的產品應該具備幾個特點:一是標準化程度相對較高,易于規?;a,比如冷鮮肉、糕點等;二是消費頻率較高,用戶需求足以支撐一定的市場規模,比如菜肴料理包、糕點點心等;三是利潤率相對較高,糕點點心(尤其是高端粵式點心)值得關注。(報告來源:長江證券/分析師:趙剛)